不锈钢U型管内部发现氧化物怎么清理?
首先要知道不锈钢U型管内部氧化物的产生主要源于高温加工和环境腐蚀双重作用。在焊接、热处理等工艺中,高温(>400℃)会促使铬(Cr)与氧反应生成Cr₂O₃氧化膜,若冷却速率不均或保护气体不足,会导致氧化膜不均匀甚至剥落。在含氯离子(如海水、盐雾)或酸性介质环境中,氧化膜局部破损会引发点蚀,形成FeO、Fe₂O₃等次生氧化物。2205双相不锈钢因含钼(Mo)和氮(N),其氧化物层虽更致密,但高温下仍可能因σ相析出导致晶间腐蚀。
清洁技术有三种:
1.酸洗钝化法
采用硝酸(20%-30%)与氢氟酸(2%-5%)混合液循环冲洗,可溶解Cr₂O₃和FeO氧化物层。304材质需控制酸洗时间≤15分钟,316因含Mo可延长至20分钟,酸洗后需用碳酸钠溶液中和残留酸液。对于U型管弯曲部位,建议采用泵压循环系统确保酸液全覆盖,压力需维持在0.3-0.5MPa。
2.机械清理工艺
喷砂处理:使用80-120目白刚玉磨料,以0.6MPa压力喷射,可去除厚度>50μm的氧化层,但需控制角度为45°-60°避免管壁减薄。
内壁刷洗:针对小管径(<50mm)U型管,采用尼龙刷配合旋转清洗机,转速控制在200-300rpm,刷洗后需用去离子水冲洗至pH值中性。
3.化学抛光技术
对精密U型管可采用磷酸(50%)+硫酸(30%)+甘油(20%)抛光液,在60℃下浸泡10分钟,可形成厚度约0.1μm的钝化膜,表面粗糙度可降至Ra0.2μm以下。
实际应用中可根据U型管的材质(304/316/2205)、氧化程度及工况选择组合方案。关键控制点包括酸洗浓度、焊接保护气纯度及环境湿度监测。